建筑有限空间安全注意事项有哪些? | |
建筑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注意事项包括: - 作业前: - 进行有限空间辨识:明确有限空间的数量、位置以及危险有害因素等情况。 - 制定方案和应急预案:经单位负责人批准。 - 配备应急防护器材:如呼吸器、防毒面罩、通讯设备、安全绳等。 - 明确人员职责:包括现场负责人、监护人员、作业人员、应急救援人员,并落实安全措施。 - 开展专项安全培训: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考核通过。 - 作业过程中: - 采取隔断措施:将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设施设备、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空间与作业地点隔开,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。 - 遵守作业原则:严格遵守“先通风、再检测、后作业”的原则,作业前30分钟内,必须对有限空间气体采样分析,分析合格后办理《危险作业申请表》,方可进入设备,分析的样品应保留至作业结束。 - 保持通风和监测:作业过程中,应当采取通风措施,保持空气流通,同时要加强定时监测,如发现情况异常应立即停止作业,撤离人员,同时取消作业许可证;作业现场经处理后,取样分析合格,待重新开具作业许可证后,方可继续作业。 - 正确佩戴防护用品: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,与外部有可靠的通讯联络;监护人员不得离开作业现场,并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系。 - 发生事故后: - 立即停止作业:积极开展自救互救,严禁盲目施救。 - 安全施救:禁止未经培训、未佩戴个体防护装备的人员进入有限空间施救。 - 及时报告:作业现场负责人必须及时向本单位报告事故情况,必要时拨打119、120电话报警。 - 设置警戒区域: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。 - 穿戴个体防护装备:救援人员必须穿戴个体防护装备开展救援活动。 - 采取隔离措施:在有限空间内救援时,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(隔断)措施。 - 保持通风:必须保持持续通风,直至救援活动结束。 - 根据条件安全施救:具备从有限空间外直接施救条件的,救援人员在外部通过安全绳等装备将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出;不具备从有限空间外直接施救条件的,救援人员进入内部施救。 - 保持联络畅通:救援人员必须与外部人员保持有效联络,并保持通信畅通。 - 保证救援人员安全:救援持续时间较长时,应实施轮换救援;出现危险时,救援人员应立即撤离危险区域,等待安全后再实施救援。 | |
相关链接: (无) 面向省市区: 全国 面向市区县: 全部 最后更新: 2025-02-19 10:40:42 | 发 布 者: 建达慧慧老师 联系电话: (无) 电子邮箱: (无) 浏览次数: 4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