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龙城中医医院:乙型肝炎的知识 | |
什么是乙型肝炎? 乙型肝炎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,以肝脏损伤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,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、恶心、食欲减退、上腹部不适、肝区疼痛等。 传播途径 乙肝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,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、性接触传播、血液和体液传播。 感染后的表现 1.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,乙型肝炎潜伏期长,潜伏期在45~160天之间,平均120天,总病程2~4个月。 2.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,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、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,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。常见症状为乏力、全身不适、食欲减退、肝区不适或疼痛、腹胀、低热,体征为面色晦暗、巩膜黄染、可有蜘蛛痣或肝掌、肝大、质地中等或充实感,有叩痛,脾大严重者,可有黄疸加深、腹腔积液、下肢水肿、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。 3.重型肝炎 (1)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急,进展快,黄疸深,肝脏小。起病后10天内,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,出血倾向明显并可出现肝臭、腹腔积液、肝肾综合征、凝血酶原活动度低而排除其他原因者,胆固醇低,肝功能明显异常。 (2)亚急性重型肝炎 在起病10天以后,仍有极度乏力、纳差、重度黄疸(胆红素>171μmol/L)、腹胀并腹腔积液形成,多有明显出血现象,一般肝缩小不突出,肝性脑病多见于后期肝功能严重损害:血清ALT升高或升高不明显,而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即:胆酶分离,A/G比例倒置,丙种球蛋白升高,凝血酶原时间延长,凝血酶原活动度。 (3)慢性重型肝炎 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史,影像学、腹腔镜检查或肝穿刺支持慢性肝炎表现者,并出现亚急性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为慢性重型肝炎。 如何预防乙型肝炎?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,因而比较重要的传播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和医源性感染,预防措施为: 1.管理传染源 对慢性肝炎及无症状、HBV携带者应禁止献血及从事饮食幼托等工作,对HBV标志阳性肝病患者,要依其症状、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,分别进行治疗和管理指导。 2.切断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、体液传播,加强献血员筛选,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应用,如发现或怀疑有伤口或针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时,可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器介入性检查治疗,器械应严格消毒,控制母婴传播。 3.保护易感人群 人工免疫特别是主动免疫为预防肝炎的根本措施,乙肝疫苗已在我国推广取得较好的效果,对HBsAg、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,于出生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(HBIG),同时接种一次乙肝疫苗,于出生后1个月再注射HBIG和疫苗。 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要尽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隔离、早报告、早治疗及早处理,以防止流行。 | |
相关链接: (无) 面向省市区: 山西省 (山西广告信息) 面向市区县: 全部 最后更新: 2024-05-18 14:38:02 | 发 布 者: 太原龙城中医医院 联系电话: (无) 电子邮箱: (无) 浏览次数: 60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