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集元宇宙 酒与酒文化 | |
传说,酒是杜康发明的,时在夏朝。杜康少时,与人牧羊为生,每日将吃不完的秫米饭投入一棵空心老桑树里。天长日久,秫米饭积得多了,开始发酵,汁水流出来,不但闻着奇香,味道也很酵美。杜康灵犀一动,如法炮制,于是便有了酒。由此成为中国酿酒鼻祖,木匠敬鲁班,酒坊祭杜康。 酒自出现以来,可谓用途广泛,现实生活中,庆典年节,婚丧乔迁,迎宾待友,都少不得酒。而将酒冠以“文化”二字,名曰“酒文化”,更体现了人们对酒的赞美与喜爱。 从饮酒的形式来看,一般可分为与人共饮或独酌自饮。唐朝诗人杜甫与杜牧都曾作《独酌》,杜甫感叹“步屦深林晚,开樽独酌迟”,杜牧则觉“独佩一壶游,秋毫泰山小”;宋朝词人张昪曾独坐“夜灯前,独歌独酌,独吟独笑”(《无利无名》)。而唐朝诗人李白《月下独酌》时,顿觉“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”,只能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;宋朝词人陆游《冬夜独酌》时则觉“一樽浊酒有妙理”。 文人墨客如此,凡夫俗子亦然;古代士子如此,现代平民亦然。刚发生新冠疫情时,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,倡导大家少出门不聚餐,我一位平常喜欢热闹喜爱喝酒的朋友赵柏林兄,只好在家独酌自饮,后来见面时告诉我,基本上是平均三天一瓶酒。我想,类似柏林兄这样的爱酒者,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,独酌自饮的一定不少。 当然,对于爱酒又喜欢热闹的人来说,独酌自饮可以偶尔有之,但不可长期为之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《问刘十九》里便告诉人们共饮的欢乐与惬意: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风雪飘飞时,与朋友围炉醅酒、把酒共饮,怎可“能饮一杯无”?就如柏林兄,那段时间在家独酌自饮几天后顿觉索然无味,只好动员夫人与之共饮。夫人的酒量自然不如他,担心他喝多,要求限量三杯,他便提出三杯对夫人一杯。柏林兄后来对我说:“兄弟啊,一餐喝九杯,用大一点的杯子,差不多有点酒意了!” 中国人自古爱酒,聚会时无酒不欢,遇到高兴事更要举杯欢庆。人生有四喜:久旱逢甘霖,他乡遇故知,洞房花烛夜,金榜题名时。此时相聚,“开君一壶酒,细酌对春风”(南北朝庾信《答王司空饷酒诗》)。晚唐名相裴休任潭州(今湖南)观察使时,裴休幕僚、晚唐诗人李群玉曾作《长沙陪裴大夫夜宴》:“东山夜宴酒成河,银烛荧煌照绮罗。四面雨声笼笑语,满堂香气泛笙歌。泠泠玉漏初三滴,滟滟金觞已半酡。共向柏台窥雅量,澄陂万顷见天和。”可见当时相聚共饮之欢。时至今日,酒宴更是花样百出、五花八门,除传统的年节宴、生日宴、结婚宴,还有升学宴、乔迁宴、病愈宴等等。有的孩子出生,一年内就有满月宴、百日宴、周岁宴。俗话说,无酒不成席,“一壶浊酒喜相逢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”(明朝杨慎《滚滚长江东逝水》)。 高兴时须饮酒喜庆,忧烦时需饮酒解忧。一代枭雄曹操都曾感叹: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!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”(《短歌行》);就连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范仲淹也曾“明月楼高休独倚,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”(《苏幕遮》);苏轼在中秋月圆独饮时仰问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,祈愿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(《明月几时有》);而李清照在思念外地为官的丈夫时,常常“东篱把酒黄昏后”(《醉花荫》),不知“酒意诗情谁与共”(《离情》),无奈“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、晚来风急”(《声声慢》),依然“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”(《如梦令》)。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思念夫人杨开慧时都不禁“问讯吴刚何所有,吴刚捧出桂花酒”(《蝶恋花·答李淑一》),但往往“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消愁愁更愁”(李白《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》)。 相聚时举杯同欢,离别时更饮酒相送。唐朝诗人王维在《送元二使安西》时,因为“西出阳关无故人”,便“劝君更尽一杯酒”。离别筵席,劝君一杯,那种依依不舍、殷殷祝福之情尽在酒中。宋朝诗人宋祁在“绿杨烟外晓寒轻,红杏枝头春意闹”时,更是“为君持酒劝斜阳,且向花间留晚照”。类似的场景,比如同学离别、战友离别、亲人离别等,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。 云集元宇宙:http://yunjiyuzhou.com/ (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做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 | |
相关链接: (无) 面向省市区: 全国 面向市区县: 全部 最后更新: 2023-10-07 11:17:24 | 发 布 者: 能体会 联系电话: (无) 电子邮箱: (无) 浏览次数: 74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