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里止颤方治疗特发性震颤案例《一》 | |
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,为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,也是最常见的震颤病症,又称家族性或良性特发性震颤,是常见的运动疾病之一。病因不明,包含小脑、丘脑、脑干的环路受损,可能是原发性震颤的发病原因。主要为手、头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姿势性和运动性震颤。约60%患者有家族史,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,外显率较高,故该病又称作家族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,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,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是惟一表现,缓慢进展或长期不进展。目前认为,年龄是特发性震颤重要的危险因素,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长。起病缓慢,任何年龄均可发病,但多起始于成年人,有文献报道男性略多于女性。 特发性震颤是单一症状性疾病,姿势性震颤是本病的唯一临床表现。所谓姿势性震颤,是指肢体维持一定姿势时引发的震颤,在肢体完全放松时震颤自然消失。特发性震颤属非器质性的慢性疑难病,临床采用任何仪器都是检查不出病因的,病程较长,预后不良(发展成帕金森)。 病案介绍: 【周某】男,56岁,干部,2018年6月18日初诊。 【主诉】舌体不自主震颤8年,周身肌肉震颤2年余。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自主震颤、2年前出现周身肌肉不自主震颤,多方求治( 具体不详) ,效果不佳。 【症见】周身肌肉不自主震颤,以双上肢为主,腰膝酸软,行动迟缓,动作笨拙,面色萎黄,舌体不自主震颤,流涎,口干,纳呆,眠可,小便黄,大便干,舌体瘦小,舌质黯红,苔薄黄腻,脉沉细。 【中医诊断】颤证 【辨证】:肝肾亏虚,阴虚风动。 治法:健脾补肝肾,滋阴熄风。 【药用】陈皮,半夏,茯苓,炒莱菔子,焦山楂,焦建曲,连翘,杜仲,川断,桑寄生,生龙骨(先煎),生牡蛎(先煎),远志,石菖蒲,金钗石斛,天冬,当归,太子参,麦冬,五味子,木香,甘草。30剂,日1剂,水煎取汁250mL,分2次服。 【二诊】2018年7月19日 【服药后】舌体颤动、口角流涎有所缓解,眠差,易醒,醒后较难入眠,舌体瘦,苔黄,少津,脉沉弦。守上方,加枸杞子,山萸肉。30煎服法。以上方随症加减治疗2个月,周身肌肉颤抖偶发,纳食正常,睡眠也有所改善,守上方,四月震颤消失按患者中老年,久病脾虚,肝肾渐衰,阴液枯竭,不能濡养筋脉、肌肉,以致风从内生,肌肉震颤;脾气虚弱,不能摄津,出现流涎;运化无力,湿邪蕴结,则表现为面色萎黄。故以健脾化痰为主,顾护后天,以生气血,荣四末;滋补肝肾,育阴熄风为辅,以生阴液,养清窍。加用杜仲、川断、桑寄生、五味子、天冬、当归、石斛等药以补肝肾、养精血;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生龙牡、远志、石菖蒲等药以化痰安神。 二诊,患者痰湿渐去,脾气渐复,仍有阴液不足,再加枸杞子、山萸肉以增强滋阴熄风之功,诸药共用,切中病机。 十里止颤方张志忠大夫认为虚实夹杂为本病主要病理状态 本病主要是脏气虚衰,肝肾阴虚为本。肝肾亏虚则虚风内动。肾水亏虚,水不涵木,而致肝火亢盛,肝火盛则克脾,使脾虚不能主四肢,布津液。津液不布,则聚津成痰。因此,多夹杂有风、火、痰、瘀为患。诸邪也相互联系,甚至也可以互相转化,如阴虚、气虚可转为阳虚,气滞、痰湿也可化热等。 特发性震颤就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出现的肢体抖动,这是一种非器质性的慢性进展性的神经系统传导障碍疾病,什么是非器质性病变呢,不是像身体里长个瘤子什么的,可以检查出来,这个病去医院做核磁和ct都是检查不出来的,西医是看检查报告治疗的,因此并没有好的治疗方法,只是给开一些营养神经抑制神经的药物,治标不治本,对肝肾的损害非常大,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药物。咱们这边是面向全国的,每天都接触类似您这种情况的患者,,在咱们中医看来特发性震颤病因为肝肾亏损,肝风内动,心血不足,筋脉失养所致。咱们这边张志忠大夫也研究治疗这类疾病很多年了,采用十里止颤方治疗手抖特发性震颤,十里止颤方是很多起治疗好的案例堆积的经验方,是根据患者病情一人一方针对性治疗的,治疗上以熄风止颤,滋补肝肾,通络活络为主,从整体出发,从根本上治疗。 好了本期文章就到这里,温馨提示:本文由张客服整理发布,禁止抄袭搬运文章,如有问题请联系微信(mth3678),您的健康是我们努力的目标。 | |
相关链接: (无) 面向省市区: 全国 面向市区县: 全部 最后更新: 2020-10-15 18:14:05 | 发 布 者: mth3678 联系电话: (无) 电子邮箱: (无) 浏览次数: 290 |